二手车个人日记

二手车个人日记

3838px 2025-05-06 资讯 32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家好,欢迎收看这期的“二手车检测”、“二手车评估”日记,我就是可以帮你提供:维保记录查询,出险记录查询,二手车鉴定评估的二手车评估师虎子。

二手车个人日记

改款劳恩斯-酷派在外观方面,使用了现代全新的家族式设计理念,六边形的前脸与当年的ix35和Veloster飞思风格一致,酷派也植入了设计基因,同时时尚的新雾灯还加入了主流的LED元素,作为现代的第一款后驱跑车,劳思斯-酷派诞生于2008年,而此次正是该车的一次中期改款。

现代酷派,长长的车头,双门跑车的造型,但是各个方面性能也都不太令人满意,颇有些韩国美人豹的意思,直到它的继任者--劳恩斯酷派的诞生后,一切终于发生了改变,今天的主角就是它,一辆外观极其张杨的劳恩斯酷派。

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进入我们今天主题。

现代?劳思斯-酷派2012款?自动?靓雅版

出厂日期;2013年1月

初次登记日期;2013年5月

表显里程:73225公里

卖家报价:9w

检测地点;河南商丘

开始我们今天的检测,还是跟往常一样从外观开始,首先我们来到车跟前,先是对车辆手续进行对比,手续无异常开始进行我们下一项检测项目,围绕车转一圈,对全车玻璃进行检测,大致看一下漆面,这台车玻璃正常,没有存在更换,进行漆面检测,首先告诉大家正常数值是150um左右上下有50um的浮动,这台车有贴膜,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漆面的数值,前保险杠存在更换,保险杠毛刺特别多,是有多次安装拆卸留下的,左前大灯存在更换,老司机门对照上去面全车照片,你可以看明白,我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前机盖喷漆,漆面数值已经在475um已经值超出了正常数值。左后叶子板数值已经达到2275um,左前叶子板更换,这里钣金喷漆还是挺严重的,左右门钣金喷漆,这台车外观不是很理想,毕竟也是一台跑车吗,都是年轻人开的,自带上车功能,副驾驶还带上车就脱衣服,下面我们进入机舱检测。

打开机舱可以到,特别乱,到处都是油

对机舱内进行检测,叶子板存在拆卸修复,减震包正常,不存在修复打磨痕迹,发动机缸体渗油,机脚现在已经老化,需要进行更换,水箱框架拆卸修复,电瓶正常,刹车油含水量过多,已经达到必须更换了,这个为什么必须更换,因为在下长坡的过程中,会使刹车油温度迅速上升,会导致刹车失灵,对全安指数明显下降。

打开车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饰采用了更好的材料,同时中控台按键也有了变化,整个内饰以黑色为主调,线条复杂多变的中控台极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感。

表显73225公里,整体看上去磨损程度还算正常,对转向柱、点烟器、安全带、座椅、地板膜、没有发现泥沙、生锈,但是后备箱渗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整个备胎坑里面都是水,这是后挡风密封胶老化导致的渗水。

打开点火开关,对车辆电脑系统进行检测,没有存在故障码,但是仪表台显示存在发动机故障。下面我们要进行上底盘,在上底盘之前,我们要进行路试一下,

路试过程中,小编我还是选择了座在后排,后排这个空间确实太小了,(没有拍视频,还请老司机门幻想一下起步前的推背感),经过一段的路试发现,起步前发动机抖动厉害,变道灵活,刹车系统有异响,底盘异响,下面我们直接把车开到之前约定好的修理厂进行上架。

车慢慢升起来,一眼看过去还算不错,前悬架类型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类型多连杆式独立悬架,两极运动模式在驾驶者保留ABS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性地关闭系统索引力控制系统(TCS)和车身稳定系统(ESC)对刹车系统的控制。

首先看到是右前减震器渗油需要进行更换,油底壳渗油,变速箱渗油,密封垫老化导致的在加上暴力驾驶,底盘轻微拖地,不是很严重,到这就检测完成了,

给粉丝护板完车况我的任务也就结束了,车况总结,前保险杠更换,左前叶子板更换,左前大灯更换,全车喷漆,后保险杠更换,左右后叶子板钣金喷漆严重,右前减震器渗油,需要更换,缸体渗油,变速箱渗油,起步发动机抖动,后备箱渗水,左前雾灯更换,气囊故障码存在,刹车油含水量过多需要更换,底盘拖地,左下护板更换,左前部发生碰撞,粉丝果断的放弃了这台车。

好了,这期就找到这里了,记住,我就是可以查维保记录,出险记录,专治黑心车贩子的“二手车检测”、“二手车评估师”大虎。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主点评:第一次买车 用车8个月之科鲁泽成长日记

上回提到年前给诺嫂淘了台带柏林之声的GLC260,从过去二十多天的使用实践来看,用得最多的功能就是这套音响了,遥遥领先于使用频度第二名的功能——座椅加热。我也是一个技术DIY型的音响爱好者(仅属自学+业余的级别),长期品鉴了这套音响后,深感“音响中的劳斯莱斯”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于是趁长假空闲写篇帖子,给大家简单聊聊一下:一套优秀的车载音响,通常具备什么素质,凭什么动不动就值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呢。

除了瓜子、饮料、口罩这些传统物件之外,建议有条件的也把耳机连上,或者蓝牙音响连上,有助于更好地吸收毒性。

(图:2003年赴德留学,犹如老鼠掉进米缸,拔草给自己攒了一套简单汽车音响,放在宿舍里听音乐。没有12V专用电源,就把一个台灯的内置变压器改造成功放直流电源;买不起4喇叭,就先买两个通用扬声器,暂时当两声道的书架音响听;买不起专业线材,就用普通的...;无法调均衡,就用了自己在国内DIY的耳机放大器做前置放大)

(图:为了更好的效果,必须做一对音箱。没有木板就用红酒包装箱,好在德国人各方面用料都偏扎实,瓦楞纸箱的声学品质居然厚重到和薄层板差不多;厕纸芯的用料也同样很粗壮,我找了两根来做低频导管)

(图:成品图。为了增加箱体的厚重感,减少不必要的共振,每个音箱上都用2kg左右的书压着)

(图:后来一个中国妹子搬来成了我邻居,来往中发现她很喜欢听音乐,省吃俭用一直想买套音箱,但是不知道该买什么好。于是我花了两周悄悄给她做了一套“简易版电脑音响”。这两周里,我大半时间都花在翻各个宿舍楼下的电子类垃圾上,寻找可以利用的废弃元器件。在德国要做电子DIY可麻烦了,没有中发、知春这种大型电子市场,元器件很不好买,街头的“电子爱好者商店”也只能买点通用的电阻、电容、烙铁啥的。好在我找到了一个能修好的14V/3A电源,为了元器件容易买到,我在设计时选了A类功放路线。里这个功放虽然小,但集成了电源噪音抑制、前置放大器、频响补偿、低音增强、功率放大,唯一缺点就是用起来非常“暖和”。)

(图:后来那个中国邻居就成了现任诺嫂。这是我给她做的音箱单元,由于功放是很容易发热的A类功放,所以我挑选了灵敏度很高的扬声器,这样在较小的输出功率下,就能达到同样的听觉效果,而且失真很小。后来箱体被诺嫂美化成上图这样了,理工男的那种寡素气质荡然无存了~)

2004年回国时,我们还把这套音响背了回来。之后的十几年,我再没时间深入捣鼓音响相关的物件,今天属于重操旧业,如果有不当见地,请大咖们指正哈。

好的音响让你用耳朵去“看见”

和发动机一样,每台车都有一套音响,有的只值几百块,有的就要好几万,大多数汽车音响严格说称不上音响,只是个车载广播,能连手机,驾驶途中有东西听听不会无聊罢了,真正的好音响是必须结合汽车这个特殊载体做很多设计和调校的,其中包括硬件、软件、选材、匹配,以及和车身设计兼容。

就像这台GLC的柏林之声,带给听者的感觉是有甜味的,温润、宽松,而富有光泽的声音,你可能单看帖子很难想象为何能用上这些词语去形容一套音响,但它和其他高档原生汽车音响一样,的确做到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高端汽车音响品牌,除了柏林之声,还有丹拿(DYNAUDIO)、宝华韦健(Bowers?&?Wilkins)、铂傲(Bang?&?Olufson)、哈曼卡顿、BOSE、英国之宝(Meridian)、马克莱文森等,有各种科普文章聊及这些音响品牌、甚至想给它们排座次,我个人认为单就同一阵营里的各个品牌而言,是难分高下的,每个品牌里也都有各个档次的产品,关键还是得看这套产品的最终表现效果,接下来我就要聊到汽车音响有别于家用音响的几个关键挑战和烧钱点,大家看明白后,就容易识货了。

烧钱点1:改善整车噪音表现

和坐在家里欣赏的音响的一大区别就是,车子本身就是一个噪音源,发动机噪音、传动系统噪音、胎噪、风噪都会对听音环境造成干扰,如果这台车的底子不好,音响工程师的努力基本都是白费,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一台噪音总体水平低、隔音效果优秀的车子。

做过NVH的圈内朋友就知道,让车内噪音下降每1个dB(分贝),背后隐藏着多少工程师的心力和研发财力投入,如果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么大家都可以做得很安静了。拿我之前的调校工作举个例子:

“爱车的诺诺”初创前,整个团队是跟动力总成的测试打交道的,这也是车上最大的噪音源之一。每个车企都巴不得下一代车型听不到发动机、变速箱的任何噪音,但只要用的是内燃机,就逃不掉周而复始的缸内爆炸,燃烧导致的震动会沿着传动系统及其附件寻找任何可以发声的环节(类似音频信号寻找“扬声器”),噪音就在这些环节上表达出来,然后传到人耳。

我们为了降低人听到的噪音,首要工作就是降低发动机产出的震动,一个最有效的方案就是在曲轴输出端提供缓冲部件,让曲轴传递到变速箱的震动尽可能降低。比如特调离合器从动盘上的减振器,比如把实心飞轮换成双质量飞轮,甚至在双质量飞轮上增加额外的活动质量块去吸收更细小的转速脉动;其他工作还包括优化发动机、变速箱与车身相连的部件的刚度和阻尼,如悬置(俗称机脚)、管路、操纵杆等;当然也有声学阻隔、车身局部加强的方案。

(图:和工程师们一起研究新车型上市前的NVH提升潜力,大家看得出是什么车么?)

事实上,很多案例的改善,都是上述多个方案的组合,但几乎没有一个厂家可以Hold住“上全活”的成本,所以我们必须密切结合厂家的成本空间去挑选“最有效的改善方案组合”。

这非常类似今天我们在淘车和自营车业务里植入的“修整方案清单”,找我们买过车的诺粉都知道那份带星级划分的维修方案列表,它的关键价值在于告诉你钱如何花到刀刃上,这也算是当年我们工作任务在二手车上的延续吧!

任何一台车对于NVH试车工程师而言,开一圈马上就能知道有多值钱。GLC在NVH上的底子是非常好的,正常油门开度的驾驶,传入车厢的发动机声音很小,即便是启停系统工作时,发动机停转是无感级别的,松刹车启动发动机振动也相当微弱,NVH水平一流。此外,胎噪也过滤得很棒,完全符合奔驰DNA的宁静沉稳表现。能把车底子做到这样,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是超过一套柏林之声的,所以被我放在第一位。

这样的车子如果开个长途却不听点什么,不说浪费,至少是很容易睡着的吧?

(图:GLC这个车型所谓通病很少,除了网上抱怨较多的刹车片啸叫。我真实体验下来,准确地说是“后刹车片在冷态、低速下的偶发异响”,当你控制刹车踏板在挪车蠕动时可能会出现,而且必须位于某个速度点才遇得到,这在我看来并不是算什么问题,况且发生概率低,我可以故意避开此速度区间,另外也因为GLC隔音很好,诺嫂开车又很少开窗,至今也没注意到有刹车异响一说。)

烧钱点2:细节丰富、动态范围广

音响圈子里的人喜欢用“看”来比喻“听”,这两个感观之间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好的音响的确可以让你仿佛身临其境,“看到”歌手和乐队。这样的还原度,必须考量动态范围和细节两个重要指标。

这两个指标互不相干,却容易混淆,我举例说一下动态范围。你尝试用不同的音量喊“啊~”,最小声和最大声之间的范围就是你喊“啊”的动态范围。

好了,回到音响设备上,音响设备可以展现的动态范围比我们的嗓子宽广多了,但也有高下之分,有的音响就听不出重低音的鼓点,或无法听到歌手换气、牙齿轻微触碰的声音来,就是因为这些声音超出了播放设备的动态范围或最佳展现区间,你感受不到了,平常也会被说成“容易丢失细节”,因此“动态范围不足”容易和“细节不够丰富”错误地关联起来。

接下来说什么是真正的“细节表现力”。大家最司空见惯的案例是Office的选色板了,如果你想给字体快捷地挑一个颜色,可以进入“标准”和“自定义”两个不同的页面(如下图所示),前者不到180个选择,而后者有255的3次方个可能,显然后者就是“细节更加丰富”的案例!

(图:OFFICE的标准选色卡)

(图:OFFICE的自定义选色卡)

汽车音响已经广泛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为了减少发热,大多采用D类功放,任何系统从模拟时代跨越到数字时代,都会面对一个共同问题——“分辨率”。更好的音响系统,会采用更高的位数、更小的步长来做信号识别、处理和再现,以求足够逼近真实的收录声学场景。

(图:《秦王点兵》)

大家可以在QQ音乐上搜一首曲子叫《秦王点兵》(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并尝试用车上的音响播放一下。这个曲子很能检验音响的细节解析度,每一下击鼓是不是充满能量,尤其是每次重击之后会听到一小阵金属震动的余音,短短地,很快就停下来。专业人士告诉我这是战鼓侧面的“铜环”(抬鼓用的把手)和固定圈之间的撞击震动发出的余音,在录制时同时被收进来了。

要把细节表现到如此淋漓尽致的程度,除了音源要够好,前放、功放、线束传输、扬声器单元每一个环节,非但不能成为瓶颈,而且必须畅通无阻,因为那一点点细节可能稍不注意就没了,或者淹没在汹涌的主旋律里,前功尽弃。如果你的设备连这个声音都能被展现出来,恭喜你,这一表现估计就能值上1万元!

烧钱点3:声场的营?

重点!重点!重点!敲黑板...

所谓声场,就是通过扬声器单元的布置和声学技术,给你还原出来的声音环境。这个环境和当时录制时的现场环境越接近,那么就营造得越成功!很多高人也喜欢把音响的声场还原能力称为“结像力”,声源好比图像一样牢牢地凝结在某个位置上了,那就是好的音响。这种说法很直观哈。

我们坐在家里听音乐时,相对容易营造出一个较好的声场来。我们有数米的足够距离摆放扬声器,并让自己坐在最佳听音位(皇帝位)上,剩下的无外乎是减少和控制房间里的声波反射,控制残响、合理摆放家具等。

(图:最基本的皇帝位示意图,2.1声道,来源于“文档网”)

而在车上,我们没有条件为音响专门进行内装设计,音响必须将就现成的座舱条件“因地制宜”,无论再好的品牌都不例外,这又是一个各显神通的关键时刻。

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分辨出周围声音的方位和距离,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两只耳朵和结构复杂的外耳,并在过去多年的生活中对它们进行过不断地适应和标定,这在声学物理上称为“双耳效应”。一旦我们用位置固定的扬声器代替真实物体将发出声响时,这种双耳效应很容易就失灵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感觉到“瞧,是那个喇叭在发出声音”的原因。如果在车上播放一张CD,你能明显察觉音乐是从车里的某个扬声器传出来的,那这就是声场营造的失败案例;如果某个打击乐器的声音时有时无,让你误认为是机舱里传来的噪音(不可能机舱里有扬声器啊),那就是好的声场!

优秀的汽车音响必须重建“双耳效应”。无论在哪个国家,驾驶者都是坐在车内的一侧的,都会使得左右侧喇叭同时发出的声音会不同时到达他的耳朵,从而破坏原有的双耳效应。

(图:一台微型车上的主扬声器到驾驶员双耳的实测距离)

工程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各个喇叭中心距离驾驶者耳朵的真实距离,有意地让左侧的扬声器或多或少地滞后工作,最终保证声波同时到达人耳。如上图的Smart,左右耳距相差0.5m,音速如果以344m/s代入计算,左侧扬声器的应该故意比右侧滞后1.5ms,且适当地减少音量,驾驶员就能感觉到理想的声场。在更宽大的车上,需要刻意制造的时差就更大,当遇到扬声器数量更多的场合,这种补偿方案带来的声场改善也会更有效。

(图:为了让驾驶者获得良好的声场,左侧的中频扬声器须比右侧推迟1.5ms工作,就仿佛左前方喇叭安装在和右侧喇叭等距的地方一样)

在四门车的应用场合中,通常每个车门上都有扬声器,这时距离驾驶员最远的位置是右后门,系统在时差纠正时,就会以这个“最远的单元”作为基准,去计算其他所有扬声器信号的延迟时间。

(图:多声道系统的延迟纠正示意)

声波是挤压空气造成的机械波,除了抵达时间之外,还有相位一说。同样,如果我们左右耳听到的声波相位差,也会影响大脑对声音的定位。如果不加以纠正,这样的相位错误,也会发生在汽车音响上,给我们带来错误的声场还原感受。

最麻烦的是,相位补偿技术还必须针对不同的频率而设定不同的参数。这都是家用音响一辈子也遇不到的挑战,好在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DSP),工程师们有条件对扬声器即将执行的每一次震动做管理和修正(每秒钟10万次纠正机会),保证在汽车这个既小又复杂又不对称的听音室里再现出剧院一般的声场来。

如果你有一张贝多芬的交响乐CD,柏林之声就可以让你听出各个乐器的大致方位,哪个乐器的演奏者距离你更近,哪个站得更高,你完全不会注意到扬声器在哪里,闭上眼睛,脑子里看到的是整个乐团就在你面前120°角围成弧形,温暖而悠扬。

柏林之声对声场的还原可以用精准宏大来形容。一次等娃下课,我猫在车里看**(《泰塔尼克号》),辉宏的音乐气氛居然搞得我老泪纵横,可惜就是手机屏幕太小,否则试听效果一流到宁可把蓄电池听完。不信的话,你们试试下面这首曲子,为了防止大家选错,直接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注意0’54”后人声进场,背景鼓点跟上后的细节还原度。

(图:“泰坦尼克号”原声背景音乐,《Never?An?Absolution》)

怎么知道柏林之声的DSP有这个功能?简单!你看看声场设置里,它可以设置以司机为皇帝位,也可以设置以前、后排各自为皇帝位,凡是这种皇帝位可选的,统统都是做了DSP声场纠正算法的,只是纠正得好不好,还得亲耳听听看,看看是不是有乐队在你面前的感觉,而不是乐器们都挤在A柱上或某几个扬声器口子上。

对于为一个以上的乘客营造皇帝位的技术,是更加高阶的DSP修正技术,基本声学原理依然和双扬声器一致,只是适用于更多扬声器数量的系统而已。

(图:柏林之声设置为“讨好所有乘客”)

小贴士:低档的音响,由于往往在车门前下方布置扬声器,而产生一种“声音就是这里传来的”感觉,音量稍微开大点,演唱者、播音员都仿佛在你膝盖下唱歌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典型的错误的声场。

再聊一个“残响”,就是说余音继续回荡在屋里的那种感觉,和古人说的“余音绕梁”有那么点神似哈。大家还记得**“无间道”不?里面两位大哥用胆机听蔡琴姐的《被遗忘的时光》那一出戏,对就是这首曲子,当“是谁~~”从安静的扬声器里飘出来时,“谁”之后的小半秒,仿佛就是余音绕梁的效果。在家里或试音室听这首的曲子的确有声波在天花板和地板间短暂反弹的效果,但车里就完全没有这样的反弹条件了(上下都是吸音的)。

(图:经典试音名曲——蔡琴《被遗忘的时光》)

(图:**“无间道”剧照,感兴趣的话,可以回顾一下蔡琴姐的这首试音名曲《被遗忘的时光》,百听不厌)

怎么办?在车里要营造这种试音间的效果,那就人为制造一点残响吧~!制造到什么程度合适呢?完全看调音师的审美和品牌风格,如果这一点滴正好击中了你,那么柏林之声就是很适合你的选择,所以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说,哪个品牌的音响就超过哪个品牌,还是要看哪个更加迎合你的口味,高阶选手之间的差异,已经是难以用技术衡量的了。

暂时告一段落

有没有发现,居然絮絮叨叨写了6000字了,一聊起干货就刹不住车,汽车音响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它所面对的挑战和可以作为的空间,个人觉得比家用音响系统要大,也更有意思。

一套调校用心、设计考究的汽车音响,其实是非常值得花钱拥有的。毕竟汽车的产量大,一旦某个极品音响厂商成为某个汽车品牌或车型的指定原生供应商,那个销量可是刚刚的,比家用音响容易上量多了,所以很多一次性成本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摊薄,很多家用音响需要的外饰件也不需要做了,直接对车身和线束厂商提要求即可,功率也可以比家用音响小一些,也正是这些原因,通过购买汽车去享受柏林之声,要比为家里客厅添置一套柏林之声划算得多。

好了,还有很多有趣的音响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试听曲子,我就放在(下)里面再聊吧,注意个人防护,也要适当运动。愿大家新年快乐,百毒不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选车理由 我也算是新手司机,拿驾照还不到一年,但平常会开公司的车出去办事,越发觉得有车很方便,所以买车这件事也开始考虑了,本身先买台二手车手,但总担心二手车会出各种问题,毕竟买台车子基本上也是要开个三五年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买新车,买车除了看颜值外也想图了个省心,科鲁泽对我来说价格适中,配置很高,经过8个多月的磨合,越开越顺手,所以就是它了。

#最满意 要说对小科的满意那可多的去了,最满意的当然是颜值,因为自己是95后,审美是属于比较喜欢新鲜与潮流,科鲁泽的外观吸引到我,晶莹透亮的大灯和尾灯,RS的一些点缀,让我越看越觉得就是买它了。

#最不满意 最不满意的就是油耗了,从提车到现在跑了有8个月了,油耗一直都不低,总觉得前些天才加满的油,跑没多久就又要加油了。买车那会内饰异味比较大,黑色的内饰特别不耐脏,沾一点土就显得很脏。

#空间 车子的空间大不大真的需要亲自在前排和后排体验一下,有的车子看起来挺长的但坐上去会有压抑感,但科鲁泽就不会,首先我是175的身高,坐到前排头部空间至少还有2拳的距离,腿部更不用说了,调好座椅后腿部空间很宽敞,至于后排空间上次老哥开我的车,我坐在后排头部空间和前排差不多,但最让我满意的还是腿部空间,不说可以敲个二郎腿,至少想伸展一下还是可以的。

#外观 前面也说到了,是因为颜值高才选择这台车的,尤其站在车子的侧边看充满了运动的气息,车的大灯开起来特别有神,而且也配有日间行车灯,晚上是散发着白色的光线。我买的是白色的车,车漆很亮,摸起来感觉也很厚,目前还没有刮蹭过。总体来说科鲁泽整体设计有一种犀利和朝气。

#内饰 中控设计很紧凑,黑色为主,外加一些红色的线条,多功能方向盘和定速巡航用着还不错。我是有点小洁癖,这车黑色的内饰说实话有点不太耐脏,有一些尘土落上去就特别的明显,另外内饰的还是有一些异味的。

#动力 我买的科鲁泽RS版,是1.3T的发动机,开了这几个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起步稳当,提速给力,说起来提速那就不得不说科鲁泽是充满运动范儿的车子了,超车不用担心动力不足,只要稍微给点油就可以了。有些人会担心这个发动机抖动,目前就我的体验来看,在车子里面几乎感觉不到抖动,如果真较真的话,在等红绿灯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引擎盖,应该可以看出端倪。

#操控 因为是独立悬挂,颠簸感比较小。再说高速的情况下,方向盘明显变的沉稳,速度越快,方向盘就越沉,而且车子自带有胎压检测系统,每次上高速的时候我会先看一下胎压是不是正常。

#舒适性 空间宽敞,舒适性自然很好,而且科鲁泽的座椅不软不硬,对后背的包裹不松也不紧,前排座椅调节起来很方便,后排有空调出风口,对经常坐后排的家人来说很贴心。我比较喜欢听小说,以前开公司的车都是用蓝牙连着车子听,科鲁泽这个中控大屏里面自带的有听歌的APP,现在开我的车直接打开就可以在线听很方便。

#油耗 我平常用车的时间基本上是上下班,一趟的距离有10公里左右,车的仪表盘显示的油耗都快9个了,路上车多的时候的确有堵车的情况,而且我不太喜欢开窗,一上车就把空调打开,但是这个车的油耗比我想象中的要高一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二手车个人日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