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名人

中国科学名人

3838px 2025-05-05 资讯 83 次浏览 0个评论

陈景润(1933.5-1996.3)

中国科学名人

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中国核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全国两院院士中获奖最多。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1985年2项(“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项目),1987年1项(“××××弹装置的突破”项目),1989年1项(“核武器的重大突破”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第一枚全国劳模奖章,1994年获香港求是科学精英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他为我国核武器的奠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子卿(1900~1982)中国物理化学家。

1900年1月2日生于广东省梅县,1982年7月23日卒于北京。1924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192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化学系研究员,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大猷。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北京。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36)。美国哈佛大学硕士(1939)、哲学博士(1940)。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和建筑声学的研究,极大地发展了房间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提出简正频率分布定律和房间混响的分析方法。50年代设计建造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研究室和第一个水声实验室。6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高声强试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布的理论,开创了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和驻极体电容传声器的研制工作。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建立了电动气流扬声器理论、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理论、流体动力噪声的威力定律,小孔消声器和扩散消声器理论,室内声场分布理论,室内声场有源控制理论和非线性驻波理论。

茅以升,(1896 -- 1989),出生于江苏丹徒 ( 今镇江 ) 。桥梁学家、教育家。 1955 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1952 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钱学森生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卢永根。作物遗传学家。广东花都市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中国科学名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