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发展区 怎么看 怎样建

生态保护发展区 怎么看 怎样建

3838px 2025-04-22 资讯 54 次浏览 0个评论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构建生态文明,最基本的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实现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转变是当前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结合甘肃省情,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是最基本的省情。自然条件严酷是省情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甘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修复、改变严酷的生态环境。而修复、改变严酷的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抓手就是要保护、建设和管理好全省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环境关联最紧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良好、构建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极大。在甘肃脱离了自然保护区搞生态文明建设就脱离了甘肃实际。

生态保护发展区 怎么看 怎样建

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林业行业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做好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自然保护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来衡量,并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来查找不符合、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观念和做法。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保护的森林、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均得到了保护。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9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6处、县级1处。按类型划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湿地类型9处,荒漠类型8处。保护区总面积96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2.21%。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但是,质量的提升却相对滞后,没有做到又好又快。保护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体制、管理、经费、基础建设等方面。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级六类”。“三级”是从体制、管理、经费和基础设施等四个指标划分。一级保护区是建区比较早,管理体制比较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经费有保障,有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是管理体制刚理顺,工作刚上路,经费逐步落实,基础设施正在建,发展势头迅猛。三级保护区是管理体制未理顺,基础设施跟不上,保护手段软弱,工作难度大。“六类”是按人、财、物的管理为划分标准。第一类:人归省管,财归国家管。第二类:财归省管,领导班子委托市(州)管。第三类:保护区机关人、财、物、业务工作均由省管,场(站)人、财、物由相关县管。第四类:属国家级保护区,隶属县(区),科级建制,人、财、物由县管。第五类:属国家级保护区,由相关单位代管。第六类:管理体制比较顺,人、财、物及全部业务都由省管。

以上现状表明,当前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经费供给多样化,规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特别是无力顾及保护区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要解决好这些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生态文明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省林业系统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握坚持好“四个原则”,落实好“一纲五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工作重点。

坚持好“四个原则”。就是要依法保护、严格管理、科学利用、有序开发。四个原则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不可偏废。只有依法保护,才能严格管理。保护不是管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保护与发展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科学利用,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开发必须有序、有偿、有限,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落实好“一纲五目”。即:保护是“纲”。科研、产业、基础建设、体制机制、执法是“目”。保护区设立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不能丢了这个宗旨。因此,保护是纲,是自然保护区的生命线,是根本之所在。在坚持这个“纲”不动摇、不改变的前提下,纲举目张,切实推动保护区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改善科研条件,有计划地组织科考,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通过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来提升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保护区知名度。一个保护区不能没有科研。二是要充分发挥各保护区特色优势,科学合理开发保护区资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保护区发展的经营性生产活动,增强保护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花好钱,办好事,把国家对保护区基本建设投入优先保证办公、业务、科研、宣教、交通、通讯及各基层保护站等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设施,为保护区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四是要上下联动,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五是要加快保护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大胆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有力打击各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保护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发展是保护区管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设立保护区的宗旨决定了其保护为先,是纲。国家级保护区管理体制法律规定由省上和中央管理,难免与地方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就我省而言,凡是建立了保护区的地方,往往是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落后,林区人民生活贫困,由于保护生态环境,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的保护区把集体林也划入保护区范围,使林农失去了一部分生产资料。从保护区区情出发,保护区要在切实依法严格保护好保护对象生境的前提下,尽可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除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实验区要放活,对关系民生的重大开发项目,必须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开发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先行调整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修改界线,再进行开发。二是与林农的关系。主要是保护与林农生产生活的关系。不考虑林农的衣、食、住、行,难以搞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区要扶持社区林农参与保护,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社区林农的生活水平,降低林农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缓和保护与林农生存的矛盾,使林农群众从对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对立面,变成共同管理者、保护人,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由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林农有计划地安排生态移民。不断扩展社区工作发展空间,争取一定的社区发展资金,培养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帮助群众脱贫,构建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使群众在保护中得到实惠,从而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增强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干部群众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大部分保护区处于边远艰苦地区,环境恶劣,留不住人才。保护区机构领导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为职工谋福利,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他们投入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热情。对管理体制条块结合的保护区,更是要把与基层场站职工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多理解,多鼓励,人性化管人,制度化管事,奖惩分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保护区事业。

甘肃省拼音

1、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运行水电设施、偷排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祁连山生态环境,加剧了水源地东西两大河上游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和径流量锐减等问题,为各省区生态建设敲响了警钟。

2、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水土环境污染、湿地生态功能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弱、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措施:

1、强化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防沙带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环青海湖、湟水河、黄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倡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2、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甘肃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环境监管,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清理;青海是各大水系的源头,要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专项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五省区应强化供给侧改革和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多渠道协同控制,推进水质改善和水体环境保护工作;分级分类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推进治理现代化。

扩展资料: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本区主要的气候特征。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除秦岭以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下,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高寒气候,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

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等原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

干旱缺水是困扰西北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区”,陕西杨凌被赋予了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国家使命”。2017年,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7186.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12.22亿元。

人民网-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未来治理任重道远

甘肃省拼音是gān sù shěng。

1、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东临陕西省,南界四川省,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甘肃省地形多样,包括高山、高原、戈壁、河谷和草原等。

2、丰富多彩的地貌:甘肃省拥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地貌,包括祁连山、兰州盆地、黄河、戈壁草原、河西走廊等地形。这使得该省成为了自然风光和地理奇观的集中之地。

3、黄河之乡:甘肃省是中国黄河上游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乡。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流淌,为当地的农业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4、丰富的矿产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铝土矿、黄金、银、稀土等。这些资源对于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省位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是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重要贸易节点。这导致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6、多民族和谐共处:甘肃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回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甘肃省的特色

1、丰富的文化遗产:甘肃省拥有众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莫高窟中的佛教艺术、甘南藏区的传统文化、嘉峪关长城等。这些遗产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深度探索的机会。

2、独特的美食:甘肃省的美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甘州腊牛肉、陇南牛羊肉、兰州拉面等。兰州拉面以其独特的面条和浓郁的牛肉汤而闻名。

3、生态环境保护:甘肃省拥有广阔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天然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该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生态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生态保护发展区 怎么看 怎样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