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同质化,拒绝低品质、拒绝打价格战,吉利一路走来,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是赢在科技突破带来高价值跃升。2月23日,吉利品牌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正式发布,首款智能电混SUV“吉利银河L7”也同步全球首发并开启预订,于今年二季度开始交付。此外,吉利还发布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以及全新汽车操作系统“银河N OS”等一系列具有颠覆实力的新能源电气化技术。同时,吉利银河智能电动原型车“银河之光”也首次亮相。按计划,吉利银河系列将在2年内推出7款全新车型。
吉利银河,汇聚吉利智能架构、三电技术、天地一体,万物互联智能生态等全系尖端科技,是吉利汽车新能源战略的载体,全面向新的标志。新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新服务、新价值,吉利银河新能源战略的发布,不仅是“造车者”吉利对自身尖端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现,更是以吉利银河为载体,开启吉利品牌全面向新。吉利以实际行动践行“智能吉利2025”战略落地,引领行业进入价值创造的新阶段,给用户带来更高价值、更安全的智能电动车。
只做高价值新能源汽车,吉利银河2年将推7款产品
作为吉利品牌的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采用了全新标识,将在2年内将推出7款产品,其中4款归属智能电混L系列,首款电混SUV银河L7、首款电混轿车银河L6将在今年二、三季度分别交付;另外3款归属智能纯电E系列,首款纯电产品E8将于今年四季度交付。
吉利银河两大产品序列全部由原生智能电动架构打造,将为用户带来刷新同级价值标准的极致体验。其中智能电混L系列采用吉利银河智能“电混”架构,覆盖A0级到B级智能电混产品;智能纯电E系列采用吉利银河智能“纯电”架构,覆盖A级到D级智能纯电产品。
吉利银河的所有产品都将采用“银河之光”的设计语言。“银河之光”是吉利银河智能电动原型车,跳脱了电动车设计同质化路线,是吉利涟漪美学的延承与时代科技融合进化的成果,也是吉利天地一体化造车理念的载体。
渠道方面,吉利银河将有直连用户和代理经销两种模式,将上线全新APP,并引入全新体验和服务标准,仅售后服务环节就设立了247项新标准,全面升级用户体验。
登顶高价值技术巅峰,神盾电池、雷神电混8848、银河N OS刷新多项记录
在核心技术上,吉利也同步发布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以及全新汽车操作系统“银河N OS”等一系列具有颠覆实力的新能源电气化技术,永不止步攀登技术巅峰。
吉利独创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不止预防电芯自燃,更构建起一整套基于电池,又融合了架构、整车、智控、云端的“无盲区”安全防护系统,能够通过“架构十宫格专利、整车笼式防护、快充安全无忧、BMS3.0‘电池医生’智控系统”等8重护盾,保障电池包Pack及电池模块等系统安全。
此外,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还行业首创深入到细胞层级的防辐射安全,避免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得益于结构安全开发体系,吉利银河已率先实现30公里时速拖底冲击、20公里时速整车拖底都无损伤,解决了电动车因“托底碰撞”导致电池损伤和安全事故的致命问题。依托于吉利星睿智算中心81亿亿次/秒的云端算力支持,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可以实时保护200多项电控条目,预警50多种故障类型,让电池寿命提高20%。
热效、性能、智控均实现显著升级进化的雷神电混8848,创造了“电混技术”的三大价值新巅峰。在热效方面,雷神电混8848搭载的新一代雷神电混引擎B-Plus,创下了44.26%的量产巅峰热效率,而且下一代热效率突破46%的雷神电混引擎已处于验证阶段。在性能方面,雷神电混8848“三挡变频电驱”再度进化,是全球首个实现P1+P2双电机超频驱动的智能电驱,两驱综合功率达到287kW,后续还将发布综合功率达到488kW的超级性能版本。智控方面,雷神电混8848行业首发预测性能量管理系统,节能率最高可提升15%。新增的智能健康管理功能,时刻保障电混系统安全运行。
全新的银河N OS是吉利全栈自研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在架构底层部署更强的信息安全防护内核,该系统在自研芯片里部署国密算法,显著提升用户隐私保护能级。通过在系统层与全新语音引擎的联通,为用户带来了识别更准、全场景可见即可说、毫秒级响应的交互体验。在应用层,银河N OS带来了全新的UI风格和优美丝滑的银河微动效,给用户创造浸润式体验。
在智能驾驶领域,基于吉利卫星的“天地一体”版银河智驾方案将很快推出。目前银河智驾在90km/h高速巡航时,面对静止目标可及时刹停;吉利星睿智算中心1天可以模拟10万公里的智能驾驶行为训练,结合智能网联专业试车场、实际道路测试,满足L3级全球认证标准。
吉利自研的厘米级卫星高精度定位模组,已通过车规级认证,通过融合吉利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技术,该技术可实现精准定位永不失联。预计2025年,吉利将完成72颗低轨道卫星组网,届时吉利银河智驾将实现全球无盲区的定位能力。未来,吉利银河智驾还将率先量产跨层记忆泊车、高速紧急羚羊避障、低速探索穿越等领先科技。
越级打造高价值产品,吉利银河L7成为20万级智能电混首选
吉利银河系列的每一款产品,都是为打破边界、实现超越而来,都将在性能、智能、舒适、品质、安全上,超越最强者,刷新高价值。
作为吉利银河首款产品,吉利银河L7基于世界级e-CMA架构打造,长*宽*高分别为:4700*1905*1685mm,轴距2785mm,首搭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以及银河N OS三大重磅技术,是首款低碳制造的智能电混产品,成为20万级智能电混SUV的首选。
造型设计上,吉利银河L7采用银河涟漪美学设计,并融合了光电科技,是同级唯一一辆全封闭式格栅的智能电混SUV。日行灯呈“飞檐斗拱”形,涟漪尾灯采用贯穿式设计,侧面呈现蓄势待发、勇敢威猛的伏虎姿态。吉利银河L7共有6种车身颜色,其中银河炫彩白车漆是全球首发。
内饰方面,银河L7搭载了银河自在座舱。10.25英寸仪表+13.2英寸中控屏+16.2英寸副驾屏+25.6英寸AR HUD,可实现四屏智能交互,满足全车人的智能体验。此外,银河L7还标配高通骁龙8155芯片,配置了50w无线充电、晶耀星环光幕氛围灯、隐藏式门拉手、头枕音响等智能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银河L7以百万级标准为副驾驶打造“女王级”奢享体验。副驾拥有630mm同级最大的腿部空间,1米8大长腿可轻松躺平;座椅可放倒至125度,860mm的眼屏距形成黄金观影位。再加上4向电动腿拖、infinity音响、座椅按摩理疗等,给用户带来极致的影音娱乐体验。
在动力上,吉利银河L7标配雷神电混8848“三挡变频电驱”,全工况不失速;百公里加速6.9秒,支持弹射起步;百公里亏电油耗仅5.23L;CLTC综合续航里程1370公里,全部超越同级所有混动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上,吉利与杭州亚组委共同发起吉利银河亚运助力计划,吉利银河L7将正式入列服务第19届杭州亚运会,成为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保障用车。
吉利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根源于科技突破带来的高价值跃升。正如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所说:“吉利银河是吉利新能源发展的行动宣言,它汇聚了吉利全体系的技术力量、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天地一体的尖端科技生态体系,必将引领中国新能源进入价值向上的第二发展‘新阶段’,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自由、更高价值的智能出行体验。”
总结:吉利银河是吉利全面向新的标志。采用智能电动架构,接入银河N OS操作系统,融合吉利天地一体科技智能生态的吉利银河的到来,是“智能吉利2025”的战略兑现。同时,吉利银河是造车者“吉利”的初心,是吉利以为用户解决实际痛点为核心价值观,以“长期主义”深耕造车的阶段性成果。吉利银河,只做高价值新能源汽车,汇聚了吉利全体系的技术力量、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天地一体的尖端科技生态体系,引领中国新能源进入价值向上的第二发展“新阶段”。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燕赵车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芯片自主率低于10%!中国离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今年iPhone终于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对三星的广告团队来说,他们需要寻找下一个值得吐槽的点。和以往不同,无线充电对于苹果,不像视网膜屏幕、Touch ID那样可以让它成为新技术新功能的引领者;但和以往类似,不难推测,无线充电可能会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明年发布的小米7就已经基本确定会搭载和iPhone X同款的无线充电模块。
那么,在手机上出现已经快十年的无线充电功能究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灵丹妙药,还是营销驱动下的鸡肋?今天,我们来探究下这个问题。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炫酷,它带来的冲击感似乎不亚于手机取代固话、数码代替胶片、WiFi代替网线。一看到“无线”二字,我们立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摆脱束缚”“自由”等类似的词汇。
然而,看似炫酷的无线充电在技术原理上并不复杂,一百年前的科学家特斯拉就已经提出了设想。
目前绝大部分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模式,就是充电头中的线圈转动从而带动手机背部线圈转动,进而产生电量。
在手机领域比较早实现这一功能的是Palm公司,随后诺基亚Lumia 920、谷歌Nexus 4、三星S6等机型都陆续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
无线充电相对有线充电的优势
和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方式无疑更为炫酷,它不需要在手机上插入一根长长的数据线,充电时只需要把手机放在充电板上,充满电时直接取走即可。
另外,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部分类似充电碗的无线充电底座开始出现。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PPT上的AirPower就是类似的装置,它可以同时给iPhone、Apple Watch、Air Pods等多台设备进行充电,便利程度直线上升。
此外,如果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大力普及,那么,未来公共场所的充电体验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例如,在机场,手机没电的用户直接把手机放在一张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桌子上即可。
无线充电存在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无线充电在手机上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但一直未能全面普及,这主要是因为它存在很多局限性。
无线充电无法取代有线充电最大的障碍为功率。目前来说,在智能手机上,快充的功率一般为18W起,高的可以达到22.5W;而无线充电最高也只有15W,很多手机只有7.5W。首先在充电速度上,无线充电就落后了一大截。
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5W充电头还是是手机的标配,电池容量普遍在2000mAh以下,这时5W功率的无线充电功能可能还有生存空间。但在今天,3000mAh的手机电池容量基本是及格线,无线充电的速度则注定它不会被广泛采用。
(iPhone 8 Plus无线充电时间:87分钟充23%)
另外,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束缚”。前面已经提过无线充电的技术原理,手机充电时需要吸附在充电底座上,不能随意移动,给使用者的束缚甚至要更多。起码,连着数据线充电时,手机还是可以正常操作和使用的,甚至可以躺在床上边充电边玩;但放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只能别扭地进行着简单的操作。
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通常来说,无线充电器底座要比有线充电器体积更大、重量更重,如果出差或旅行,有线充电器显然更为便捷。更重要的是,无线充电器需要用户自行购买,并且价格不菲,苹果官网上的最便宜的也要将近500元。
最后,为了支持无线充电功能,手机上要增加一个线圈,这对寸土寸金的手机内部空间来说无疑又是一个负担。
小结:手机无线充电功能略显鸡肋
作为一个技术原理并不复杂、诞生历史不断的功能而言,无线充电此前迟迟未能在手机上普及,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未能直击用户需求的痛点。
对手机用户而言,无线充电首先要做到功率上不能和有线快充相差太多,充电速度有保证;其次,要实现的真正的“无线”,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里自由移动、操作手机。
对手机厂商来说,跟风无线充电功能或许也是无奈之举。目前手机同质化现象严重,寻求差异化的道路已经越来越难走,具有营销噱头无线充电自然也就被青睐。iPhone搭载无线充电功能后,在苹果的号召力下,整个行业跟进也就板上钉钉了。
对普通用户而言,无线充电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在无线充电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花几百块去跟风入手一个无线充电器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
太平洋 汽车 网 行业频道2020年上半年的打开方式无疑是极为魔幻的,车市销量腰斩,弱势车企接连倒闭,就连大众、戴姆勒等车企豪门都亏损上百亿元人民币,隐藏在这些车企背后的零部件企业恐怕已哭晕在厕所。
今年上半年,大陆、采埃孚、麦格纳等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利润至少暴跌90%,而体弱的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更为致命的暴击。
在这样的疫情爆发、行业变革、国际关系多变的复杂背景下,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突出重围?在2020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专家们给这些企业支了招。
中国智电 汽车 的难言之隐
虽然我国已是公认的全球最大 汽车 产销大国,新旧势力车企拥有自研纯电平台,智能化水平一日千里;上游企业也掌握着三电、5G、高精地图、车联网等新四化技术,眼看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还有很多难言之隐和挑战。
● 关键技术缺失 导致“卡脖子”
在华为芯片被断供事件发生后,国人开始谈“芯”色变。虽然这样的悲恸暂未在 汽车 行业蔓延,却向我们敲起沉重的警钟。
目前,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管理系统、行驶控制系统、主动安全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都需要芯片的支撑,同时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的不断渗透和提升,感知和决策变得日益复杂化,使得芯片的算力要求将呈现指数级上升。
ASIC定制集成芯片和V2X云计算作为主流解决方案,可满足未来算力的要求,但均存在发展瓶颈。国内玩家起步较晚,在相关领域突破有限,仍然由英飞凌、德州仪器等老牌芯片厂商主导,同时作为消费级芯片的英伟达、高通、英特尔也在抢闸入局 汽车 领域。
这里有一组非常扎心的数据:2019年,欧洲 汽车 半导体产值达到150.88亿美元,占到全球 汽车 半导体总产值的36.79%,为全球第一。美国达到133.87亿美元,占全球32.64%。日本 汽车 半导体2019年产值达到106.77亿美元,占26.03%。
中国内地2019年 汽车 半导体实现销售收入仅为10亿美元左右,占比不到3%,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超过80%—90%。
假设海外企业同样对自主车企断供芯片,将会对中国 汽车 工业发展形成致命一击,多年来祈求用“新四化”换道超车的愿景恐将是黄粱一梦。
第二大挑战来自电子电气架构的转变。随着 汽车 智能化、网联化的渗透,整车集成的重点正由物理架构向高速、安全的电子电气架构转变。
纵观全球, 汽车 电子电气架构最为领先的车企莫过于以一敌百的特斯拉。其HW3.0自动驾驶硬件内置两块自主研发的芯片,处理性能达到144 TOPS(每秒144万亿次)。
两块芯片能完成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数据录入,进行感知、定位、规划,冗余计算和交叉验证,最终把控制交给ECUs执行,这就是最先进的中央计算架构,没有之一。优势甚多,降低ECU成本、优化线束以及更易于实现OTA等等。
就连日本方面也惊叹,大众、丰田等其他车企在电子架构方面落后特斯拉超过6年,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中国车企恐怕差距更大,目前基本都处于传统的分布式电子架构。
● 国际巨头入华 本地供应商受压
2020年上半年,受特斯拉国产化的影响,强势回归中国本土化生产的日韩系动力电池电芯装机量占比达到17%,其中LG化学、松下更是在一季度将宁德时代拉落神坛,后者仅屈居装机量第三,瞬间引起一片哗然。
另外,随着德美系品牌在中国的电动化产品落地,德美系的驱动电机在国内今年上半年合计占比达到30%,电控的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23%。
可以看出,当市场产品越来越多样、开放,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越来越激烈,行业寡头开始出现。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等主流企业尚且有能力保证供需平衡,但对于体量小且供货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将会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
● 销量增长放缓 钱越来越难赚了
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盈利尚可,但在主机厂降本的需求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三电部件的企业将会面临盈利或将下降的风险。
以锂电池为例,近5年来,价格年降幅高达20%,按照预计到2025年降进一步降低至600/千瓦时。届时,电池供应商的毛利率将从2016年的50%左右下降至30%左右。
这样的行业环境在迫使着电池供应商变革自救,常见的方式是材料变革、系统结构优化、工艺创新等。在近一两年间,新技术集中涌现,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电池供应商分别推出了刀片电池、CTP电池方案,特斯拉更有望在今日(9月22日)推出革命性意义的硅纳米线技术。
如何解决中国智能电动 汽车 的痛点?
针对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2020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提出了“以强链补链”的建议,顾名思义就是以现有优势为核心牵引,补齐短板,实现综合能力的塑造,具体分为三大环节。
一国家顶层指引 ,即国家与地方政府制定战略目标和技术线路图,构建相关产业平台、统领资源和技术协同共享,特别是针对“卡脖子”的高端材料、芯片、设备等清单,合力攻关。
恰好,在几日前的9月19日,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牵头7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 汽车 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总算让 汽车 芯片领域拥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
二是头部牵引 ,带动弱势。比如以自建、合资、合作等丰富形势,为其他弱势环节赋能。今年由宁德时代、蔚来等投资方共同成立的蔚能电池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一个示范,通过互补,实现车电分离的规范运营,帮助解决车价高、里程焦虑等行业痛点。
三是积极应用 ,对于已取得一定成功,可实现初步商业化的传统弱势环节,政府和上下游玩家可通过采购补贴、定点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相关产品的上车搭载和应用。
换言之就是不怕试错,比亚迪在IGBT研发初期,在功率小、逆变器性能要求低的秦系列等入门级纯电动车进行试点应用与搭载,如今比亚迪车IGBT装车量已累计超过60万只。
诚然,中国 汽车 产业发展依然是“大而不强”,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变的主基调,在芯片、电子架构、三电系统方面仍需打破高筑的技术壁垒,补齐短板,才离真正的 汽车 强国越来越近。
大象转身
站在巨变的十字路口,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面前同样表现得相当坚定,特别是Tier1巨头们更是将未来几乎全盘押注在新四化中,颇有大象转身的气势:
全球第二大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此前已落实最后一代内燃机将会在2025年投入研发,2030年投产。此后,内燃机将被终止研发,精力将集中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无线充电、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作为变速箱文明奠基者的采埃孚也宣布从2021年1月起将不再为内燃机传动系统研发部件,重心将转移到电驱动解决方案。
这是行业生态倒逼出来的默契。当下,内燃机难有增值空间,定义未来 汽车 的将是软件、新能源,零部件企业必须抛开传统的包袱,彻底改变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研发流程、人才结构、供给关系等环节,全面转向更有“钱景”的领域。
同时,随着苹果、谷歌、华为、腾讯等 科技 公司的入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不少车企也在自研软硬件,智能电动 汽车 的供应链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价值链面临重塑。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车企,还是传统供应商,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与技术控制点。特斯拉就给我们起到了一个绝佳的榜样作用,核心部件如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等都在坚持自研,并且能将这些关键技术快速迭代与落地,这是特斯拉最性感的地方,也是市值超4000亿美元,在资本市场碾压丰田的核心原因。
对于中国整体水平偏弱的 汽车 供应链而言,转身无疑是更具挑战性。全球新能源 汽车 供应链创新大会道出了当下的国内发展现状:中国 汽车 零部件企业已经拥有10万多家,但销售收入在2000万以上仅有1.3万家。
这是一个非常刺眼的数字,即使主机厂逐渐崛起,作为底层支持的零部件供应链还是如此孱弱。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表明中国要实现 汽车 强国仍然任重而道远。当然,新四化赋予了中国 汽车 产业百年一遇的弯道超车机会,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链还是主机厂而言,这都是新一轮博弈。(文:太平洋 汽车 网 曾惠君)
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