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3838px 2025-04-24 生活 29 次浏览 0个评论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中国现代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

地质力学创始人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说道:“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回国后不久,李四光又去英国留学。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50年代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

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

三十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要认真观测地应力的变化。

回答者:金侯爷 - 经理 四级 3-20 21:03

--------------------------------------------------------------------------------

李四光的资料简介

1905年留学日本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1912年到美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1919年获地质硕士学位,192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1949年回国。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李四光长期从事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科化石有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实践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