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象李白字太白

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象李白字太白

3838px 2025-04-20 生活 9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象李白字太白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

===

古人字号摭谈

文/阙维杭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来,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囿于上层社会的圈子,但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那么,字与名是什么关系呢?《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鲍照字明远,陶潜字渊明,白居易字乐天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苏轼,字子瞻,假如我们知道“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称之为“瞻”也就是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苏轼排行第二,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了解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这字取得实在妙;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字为“笠翁”,则又可谓以俗字见雅趣了。也有的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清代诗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欢取许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文人中多字的冠军,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龄(一名甡),他一字两生,又字大可、齐於、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等,真是随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于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后因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也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从他的这许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人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轶事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温庭筠年轻时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张先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些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书斋名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清代诗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筑随园定居,因号“随园老人”;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藏书楼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号达数十个的有苏曼殊、姚民哀两位,有人作打油诗戏称他俩:“一人数十百名字,从此阎王捉不来。”提倡白话文以后,也有人开玩笑在报上把名号译成语体,如称丹翁为“通红老头子”,君博为“皇帝赌钱”,令人忍俊不禁。

附 阳宅辟缪

清代 梅漪老人

山龙、平壤之书,汗牛充栋,绝鲜真传。杜陵蒋大鸿氏出而正之,撰有辨正一书。苦口婆心,倡言救世。今虽伪托纷纭,异说又炽,而薪传所寄,间有其人。

至于阳宅,裕后荫身,理宜首重。乃杜陵非无指授,以世无刊本,遂失其传。俗学榛芜,日滋日甚。其言近托松筠,远诬黄帝,侈陈祸福,骇人听闻。必使之自述其本原,且慒然不知为何义。彼于世人祸福,安能尽知。即有一二言之偶中者,所谓是亦多言,岂不或信也。要之造化真机,原不许伧父操南车,谋衣食者所皆晓贯。

余独悯世之士大夫及一二有道君子,或亦迷惑其说,甚且推波助澜,所以流毒生民。且未有艾。故特举俗师所谓秘传者,一一纠正其失。非敢夸为独是,亦以告同志,庶不为所误云尔。

辨八宅

盈两间皆气也。天地所以絪缊者,此气。人生所以荫育者,亦此气。阳宅无龙可言,其所乘者,气耳。故气在何方,则宅便为何卦。

俗宅乃以坐坎即为坎宅、坐震即为震宅,以之分祸绝生延,定紫白飞。

试思坐宫静体,何气可言?

盖宅居于北,则气方自南来。宅居于东,则气正由西至。是以易言取离而反宜南面。礼在答阴而定位北墉,皆其义耳。

又八卦宅法,云气口反为初,则生死荣枯,尤在开门引路。此理昭著明白,无待多言。

俗学于定宅之法,先不能知,大本既离,百无一当,以其言之皆无稽也。

辨东西四宅

俗学又有东四宅、西四宅之分。

其法以坎离震巽为东、乾坤艮兑为西。或言东四命宜居东四宅、西四命宜居西四宅。或又言东四命宜居西四宅出东四门,西四命宜居东四宅出西四门。其说先不能画一。盖于定卦之旨已不能详,用天体,则干巽分强,如元女宅经是已。用地正则坎离定界,如遁甲分门是已。今乃瞀乱错杂,无例可言。或以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合为一卦,两老两少合为一卦。阴阳均平,以此为义,定所由起。

然气有盈,朔有虚。天有奇度,岁有过差。阴阳之机岂能齐一。(以干及三男为东坤及三女为西耳。所谓净阴净阳也。)

要之东西分卦之法,其原出于先天,根于洛书,自有真传正诀。而并非如俗术东四宅西四宅之谓,特非笔墨所敢道尔。

辨九星

八宅既分,于是又有抽爻换象之术。

其法以本宫为伏位,兼主辅弼二星。因从上爻变起。一变为生气贪狼木。如坎卦上爻变为巽三是生气,再变中爻为五鬼廉贞火。如巽中爻再变为艮卦是五鬼,再变下爻为延年武曲金。如艮下爻再变离卦是延年,又变中爻为六煞文曲水。如离中爻又变为干三是六煞,又变上爻为祸害禄存土。如干上爻又变为兑卦是祸害,又变中爻为天医巨门土。如兑中爻又变为震卦是天医,又变下爻为绝命破军金。如震下爻又变为坤卦是绝命,八宫皆如此例。

试问初变何以当为贪狼,再变何以当为廉贞,则其本原不可得而知也。

斗为帝车,斟酌元气。辅弼二曜,隐扶斗纲,生人系命,皆在于此。故以九曜分配九宫,是与洛书相为表里。今将辅弼合并,八星混配。与昔圣人画井分州之意先已刺谬,又焉知定卦审星无穷妙用乎。亦有用此术而忽然曲中者,是乃偶与时会,故巧相符合,而非其术之灵。世人切莫误会也。

辨层星

又有层层进进辨高低之说,其法如坎宅离门,离为坎之延年,即第一层从武曲金翻起宜高,次层文曲水宜低,三层贪狼木又宜高,四层廉贞火宜低,五层巨门土又宜高,八宫皆如此例。

更有动宅、静宅之别。如宅不止五进,则第一层为武曲金,次层更为破军金,三层为文曲水,四层为贪狼木,五层又为左辅木,左辅本金术家属木,六层为廉贞火,七层为禄存土,八层又为右弼金,此为动宅。八宫亦皆如此例。

九星传变,忽减忽增,全出杜撰。总之,离门之为武曲金,先己臆配,则其余不待辨矣。

宅形以匀整为贵,端方周正,全吉之宅也。偏颇低昂,带凶之宅也。余所闻于先哲者如此而已矣,安得有高低之辨哉。

辨间星

层星既已不经,间星更为荒诞。

其法分乾坤坎离为净阳卦。

第一层从西南数起,如五间一进。则极西南一间为一白、次二黑、次三碧、次四绿。东南一间为五黄、第二进西南为六白矣。

震巽艮兑为净阴卦。第一层五间从东南数起为一白,至极西南为五黄,第二层东南亦为六白矣,既以坎离震巽为东四卦,乾坤艮兑为西四卦,又以乾坤坎离为净阳,震巽艮兑为净阴,其说显相矛盾,不攻自破。

余以为物物一太极,则全宅有一九星,每房即各有一九星。

只须门路全在吉方,则此房便吉。若门路全在凶方,则此房便凶,而必无一间各得一星之理。

余甚哀世之挟术谋生者,以之自用,适以自殃。以之行世,兼以流毒。故不惜谆谆以告人者此耳。

辨八卦生克

八卦五行出于 *** 筮法,与地理全不相涉。蒋氏于辨正书中已纠其误。今乃以坐北坎宅,即以一坎飞入中宫,坤在乾,震在兑,巽在艮,五黄在离,干在坎,兑在坤,艮在震,离在巽,以此定五行生克,推八卦吉凶,八宫皆如此例。

试思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本元元,统归太极。安得有此卦生彼卦,此卦克彼卦之理。

今即以易言之,干坎相生,而其卦为讼。震兑相克,而其卦为随。又如金火相制,而其卦反为同人。水火相伤,而其卦反名既济,则圣人不以八卦言生克明矣。

生克之理,根于图书。河图以顺行相生为体,洛书以逆行相克为用。

万物必赖相克,其用斯彰。木克土而百谷用成,金克木而宫室斯建,火克金而器用咸资,土克水而江河顺轨,天地之理,何尝以相克便为凶乎。

天元妙用,自有枢机,故当其吉,则卦卦皆吉。当其凶,卦卦皆凶,而必不于生克二字讨讯息也。愿与世人明切言之。

辨命宫纳音

男女生命,各有坐宫。

男从坎宫起上元甲子,逆行。女从中宫起上元甲子,顺行。时师审命配宅,最所专重。以余观之,其实全无佐验。

尝有宅居初年安利,而后忽衰败者。亦有初年困顿,而后忽昌炽者。人同此命,宅同此向,何以先后遽不俟乎。

又如一家,子姓蕃衍,富寿吉昌。所居即此一宅,未必东宅皆东命,西宅皆西命也。何以福荫乃同受乎。

余以为沃衍之地,庶汇咸滋。斥卤之区,嘉谷不植。故有命与宅合而获吉者,亦有命与宅合而反得凶者,其辨在善乘生气而已。

至于纳音,本于律吕,详于风角。禄命用之,已为假借。地理用之,更涉支离。所谓东牵西掣,多岐亡羊。总由生克二字,横梗胸中。用之不灵,不得不多途为之,以求幸中,智者所不取尔

辨诸神煞

又有吉凶诸神煞,创自术家,繁乱纷纭,拘而多忌。

尝考公刘于豳,胥宇只相阴阳。卫文望楚营宫,惟言星日,则方位之神煞,固涉荒唐。即时日之神煞,都由伪造。

讵知宅运吉,则虽凶煞不灵。宅运凶,则遇吉神无效。

荣枯生死,须辨天心。蒋氏所谓游年卦例,祸福不兆,岂欺我也。

惟桥梁殿宇,衢路隅风之类,此乃目前真正神煞,不可不辨。其余空谈神鬼,悉可舍旃。又如宅体本吉,而于煞方误加修建,亦能致殃。此则卜宅所当究心者也。

辨龙虎

形家之有四兽,其说本于天象。盖借二十八舍为前后左右之名也。

苍龙白虎分布东西,吉凶初无定气。今人动以青龙为吉、白虎为凶,未知于经何据。

斯干曰: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言西户则不以白虎为凶可知。

且如向南立宅,以东方应木而主生、以西方应金而主杀。因是尊左绌右,说犹可通。至坎震兑之宅向,亦用此例,更无义可言矣。

俗师沿袭谬论。每恣言祸福以惑人。彼于至近极浅之理尚不能明,又况与之言精奥哉!余则一言以断之,曰无稽之言。勿听也。

辨八宅,辨东西四宅,辨九星,辨间星,辨命宫纳音.........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象李白字太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