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2020年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限?之年,事业单位改革结束后,一部分事业单位将全部转为企业,从此不再具备事业单位身份,在职人员的事业编制也将全部被核销,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以下这3种事业单位,就属于即将被终结事业编的类型。很多老员工对此都纷纷哀叹:铁饭碗就这样没有了。
一般文艺院团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因此,存在着很多的文艺院团。但是,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些文艺院团中,极大一部分都是事业编制。也就是说,这些文艺院团,都依靠国家财政拨付经费来维持,文艺院团员工的身份都是事业编,由国家发工资。
过去的观点认为,这一部分文艺院团的盈利能力很弱,如果把它们全盘推向市场化,很容易在竞争中消亡,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种文艺院团,一种文艺形式,需要国家长期养着才能生存,这不是健康的生存状态。对于那些在市场上依靠竞争谋生存的民营文艺社团也不公平。因此,国家明确,2020年前,将取消一般性的文艺社团的事业编制,让这部分社团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农业养殖种植机构
事业单位改革,农业养殖和种植类机构,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之后,这部分事业单位从此不复存在。农业养殖和种植机构究竟包括哪些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有印象了。比如,国营农场、国营养殖场、国营果园、国营苗圃,等等。过去,这些单位都是作为事业单位而存在,但如果我们分析其性质,完全是经营性质,和市场上的私营企业的经营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把它们推向市场,更有利于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
**制片厂
现在的年轻人的娱乐消遣中,看**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过去,大多数的**制片厂都是国营单位,都具有事业单位身份。但是,观众进**院看**,都是要买票的,近年来,中国的**票价不断提升,**也日益繁荣,**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种情况下,**制片厂还是以事业单位的身份存在,并不利于提升**制作技术和效果。因此,在此次改革中,国有**制片厂也将拆掉事业招牌,以企业的形式接受市场和观众的考验。
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一是先将现有的事业单位性质确定下来(共分三类,行政执法类、公益服务类、经营类事业单位);
二是根据分类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去向:一是成立行政单位,二是划归到某行政单位成为其内设科室;公益类还是成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只是要加强公益服务性质;经营类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成立公司)。
三是查看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没有修路业务的前提下),多数职能为公益服务类,少数职能为行政执法类,所以有可能将行政执法类职能划转出去,成立一个真正的公益性单位。
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订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属于公益性质;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不算是公益;
一般划分标准,有执法权就有行政性质;有经营活动(花钱或挣钱)就有经营性质,没有前两项但这个单位还必须设立就是公益的。
扩展资料:
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
2011年4月初,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共涉及到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
该表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
定位及性质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它虽然有别于国外的非政府组织(NGO)和所谓的非营利组织(NPO),但是又同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
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定义,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我国的事业单位就其定位而言,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服务性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卫生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使其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等等。
缺乏这些服务支持,或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生产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影响社会稳定。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服务功能的要求标准也愈高,范围也愈大。服务性,是事业单位最简明的特征。
公益性
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场管理等。
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领域中,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有的虽然也从事某些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知识密集性
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
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总之,事业单位作为非政府、非企业组织,有着政府机构和营利性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优点。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营利(也非变相营利)。
改革背景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与‘十二五’时期切实解决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难题,以及‘民富’战略相吻合、相呼应。”汪玉凯说。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事业单位改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