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有智慧王得源:马斯克的疯狂一周

汽车有智慧王得源:马斯克的疯狂一周

3838px 2025-04-12 科技 67 次浏览 0个评论

北京时间2月28日凌晨消息,周四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暴跌12.81%,报669美元,截止北京时间6点12分,盘后交易中,特斯拉再次下跌4.17%。

汽车有智慧王得源:马斯克的疯狂一周

毋庸置疑的是,特斯拉股价下跌与大盘有关,但利空消息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总体来看,虽然过去一周特斯拉股价大幅下跌,但过去6个月其涨幅仍然高达230%,特斯拉的市值依然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FCA的总和。

基于特斯拉股份的上涨,马斯克的个人身价也是一路飙涨。

2月2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新能源汽车教父”马斯克荣登车界首富,其财富增长1300多亿,至3220亿人民币。而在这过去一年中,埃隆·马斯克也是前20名富豪中财富增长幅度最大的富豪,增幅为64%。

可以说,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汉字演绎了疯狂的一周。

01马斯克对特斯拉的重视,已开始见到成效。马斯克使电动汽车成为主流产品的目标正在实现,世界已接受了这一点。

特斯拉的高光时刻,也正是发生在2019年。它在这一年被称为“天堂”“地狱”折返跑,从2019年年初工厂落“沪”破土动工,股价累计下跌逾30%,蛰伏十月,终于在10月下旬实现转机,以9.7万季交付量实现了质的突破,虽经历大起大落但终将成功逆袭。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汽车市场的萎缩中,特斯拉全年交付总量约36.75万辆车,比2018年增长50%。按照规划,2020年特斯拉的销量还将增至50万辆,同比增长36%。

虽然,进入2020年后,受中国疫情影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宣布暂时关闭,直到2月10日正式复工。工厂复工日期的延迟,致使国产Model?3的原定交付工作受到了影响。日前,有消息称,特斯拉国产Model?3的交付工作已经恢复。

除Model?3外,马斯克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将是Model?Y车型的首次交付。上周,特斯拉对外宣布Model?Y也将在上海工厂生产。“在上海生产的Model?Y需求最终将会超过特斯拉其他车款的总和。”马斯克称。

巨大的销量增长潜力,拉动着特斯拉市值不断攀升。

正如《华尔街日报》发文所称,“特斯拉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未来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特斯拉能否实现目标’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特斯拉在未来数十年都不会消失。”

02在中国市场顺风顺水的马斯克,在欧洲也迎来巨大转机。

日前,据外媒报道,因法庭发出禁令而停止砍伐森林的特斯拉德国超级工厂,目前已获准继续施工,环保组织的申请已被法庭驳回。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全球第四个超级工厂终于得以继续开建。

马斯克还在社交网络上透露,德国超级工厂将会制造电池、电机以及整车,会先生产Model?Y。?据悉,特斯拉德国工厂第一阶段计划每周生产10000辆Model?Y,后期除提升Model?Y产能外还将增加Model?3的生产。

由于上海工厂从开工到建设仅用了十个月时间,特斯拉拟在德国复制这一模式。据悉,特斯拉施工迅速,从开工到法庭发出禁令仅过去4天时间,但施工人员已砍伐了相当于130个足球场的森林。按照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计划,其“激进”的工程进度为,从开工建设至工厂投产计划用时少于18个月,拟2021年7月之前正式投产,同时德国工厂年产能初期规划为15万辆、长期为50万辆。

业内认为,欧洲超级工厂选址德国的前景将给特斯拉的消费者和该区域内的其他工厂带来好处,一旦有了欧洲超级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电池组、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特斯拉在欧洲的其他工厂(比如荷兰蒂尔堡的装配工厂)将可以提高产能,生产出更多电动汽车。

03当然,对于马斯克来说,特斯拉电动车的制造仍是其最大的考虑问题。

为此,马斯克与宁德时代上周签订协议,特斯拉会向宁德时代采购“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让产品在成本、安全、寿命等方面更有优势。

对于电池的成分,特斯拉一直在推动无钴电池的使用。2018年6月埃隆·马斯克早就说过,当时特斯拉电池中钴的含量仅为3%,未来将实现“无钴化”。

如果最终落地,这也意味着LFP(磷酸铁锂)电池首度进入特斯拉生产线,有望进一步拉低生产成本,提高相关车型在中国的销量。

对于这项合作,业内专家向汽车有智慧表示,这实际底层上是特斯拉对动力电池以及电动车降本的需求,若事件属实,有望进一步推进电动车普及,加速汽车产业乃至能源行业的变革。

“特斯拉采购磷酸铁锂仅是一个催化剂,技术提升将带动磷酸铁锂率先实现接近平价,未来在中低端乘用车的份额有望提升。”

由此可见,马斯克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根本目的就是满足特斯拉产能以及低成本的野心,让特斯拉产品更具竞争力。

04马斯克的疯狂还不止于特斯拉的项目进行。

2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美国洛杉矶建厂申请获得批准。

SpaceX最近新闻不断。上周,SpaceX和一家名为Space?Adventures的太空旅游公司签下合约,双方计划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启动太空旅游计划。SpaceX的载人龙飞船(Crew?Dragon)每次最多可搭载4名游客。游客将先在美国进行数周的训练,之后在佛州搭乘载人龙飞船升空。每次的行程可以在轨道中呆上五天。

本月早些时候,SpaceX高管还表示,计划分拆星链(Starlink)业务并寻求IPO。2015年1月,马斯克宣布了SpaceX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的计划。SpaceX计划将约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这一项目被命名为“星链”。SpaceX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表示,“该项目旨在为全球住宅用户、商业用户、机构用户、政府和专业用户提供各种宽带和通信服务。”

05一周疯狂的马斯克,颠覆能量是巨大的,而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2020年1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4万辆,同比下滑54.4%。

这已经是自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后,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第7个月下降,断崖式下跌为整个行业蒙上一层阴影。

其中,还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而在众多的因素中,特斯拉势如破竹的国产化进程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国产特斯拉Model?3不断下探的价格极大的挤压了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对它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速了造车新势力的淘汰进程。

凡事有利弊,特斯拉国产虽然在短期内为造车新势力带来压力与挑战,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就像是一条大鱼,催促造车新势力这些“小鱼”快速成长起来,倒逼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

从某些方面来讲,造车新势力或许应该感谢特斯拉。

特斯拉国产让遇冷的新能源汽车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其对于新能源板块的带动,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热度,资本市场重新重视新能源汽车,不再看空市场。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这能够起到提振士气的作用。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国产,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实力更强的Model?3,让消费者意识到纯电动汽车并非全都是政策的产物,也可以提供堪比燃油车的体验。如此一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有所改观。

在造车新势力中不乏一些有实力的产品,它们或有着出色的续航里程,或能够提供高度智能化的驾乘体验,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或许借此机会,造车新势力能够凭借不俗的产品征服消费者,对于提升销量以及品牌口碑大有裨益。

06马斯克的所作所为,每一条对于传统汽车行业几乎都是致命性的摧毁式创新。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中,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皆是同行者,特斯拉在国内落地,马斯克引发的“鲇鱼效应”已经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连锁反应。即将火力全开的马斯克,给予中国汽车行业的启示,也是异常深刻的。(文/汽车有智慧?王得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马 汽车 已经发展到了30年的 历史 ,时间并不短,但一年亏损10亿的状况还是挺让人惋惜的。

海马 汽车 沦落到现在这种状态是多方面的,产品研发投入不够,有竞争力的产品又少之又少,海马海口和海马郑州相互内耗等等,两大基地、上十款产品,数十万的产能,1年的销量也从20多万降至十几万,让人惋惜。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总资产164亿元,直属员工1万多人,关联企业员工3万多人,年收入近200亿元,累计纳税170多亿元。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00572,还是有实力的。

刚刚上市的二代海马S5不到7万起,产品力强,有可能重演当年月销过万的盛况,从而扭转乾坤。

有些情况海马也是不能把握的,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被大家所忽略,在海口海马跟马自达分家做自主品牌时,为了获取生产目录,值得投靠一汽,成立一汽海马销售公司,股比为51:49,一汽只出个目录,啥事也不干就分走了49%的利益,所以说,海马也是被一汽坑了。

海马集团当然很不爽,于是前往郑州新建一个100%控股的公司,但是在郑州海马又从事了地产业务,没把全部精力放在 汽车 业务上,这年头全力以赴做 汽车 都不一定行,现在海马重新聚焦 汽车 业务,还为时未晚。(鹿鼎记)

关于海马的问题,我最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了,嘴巴都磨出来茧,手都打烂了,海马 汽车 ,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海马了,有很多网友都说我评论的太过犀利了,为什么说话那么难听还骂,质量又不差,我怎么能这样说话,其实我想说的是

我从来没有说过海马质量差也没有说过海马不行,我只是想说自从海马跟马自达分家了之后,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海南马自达了它的设计力产品力,包括整个车厂的品控以及他们未来的走向,包括他们的资金雄厚程度,已经完全没办法跟国内这些一线大车厂相比

我们国家的现在一线 汽车 厂吉利奇瑞长安长城比亚迪,包括一些比较小一点的二线品牌都比海马混的强,像什么众泰,江淮广汽,北汽,上汽,这些品牌,现在都比海马混的强得多,因为他们设计的东西够新颖够帅,产品力强颜值高,有核心竞争力有而海马什么都没有只能吃老本,而且现在大部分 汽车 厂都在发力新能源包括比亚迪,北汽,包括江淮新能源,上汽新能源,这些厂现在都在各方面开花,各方面发力,海马已经远远的落后了,已经再也不可能追上了

所以说就像国家一样的,落后就要挨打,你落后了,你的设计,你的产品力,你工厂的技术人员就会退步变少没钱跳槽。就会没有人死心塌地的给你干活,因为你没钱所以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资本跟那些一线 汽车 厂开始抗衡了,更不要说什么国际大品牌的,所以说卖的差的话就会越卖越差,卖的不好就会越来越不好,销量越差越不想买,销量越差,售后越跟不上越没钱,各个方面都不好 。这是恶性循环…除非有金主出重金 全新产品线 全新动力 重新从颜值动力油耗价位比肩一线品牌才有的救。

从年销20万辆到不到2万辆!到底是谁“杀死”了海马 汽车 ?

很多老司机都还记得这样一款车,海马福美来,作为曾经与凯越、伊兰特并称为中国车市“新三样”的福美来,当年也是大红大紫的车型,而如今已经被后浪拍死在了沙滩上。同样被市场竞争逐渐淘汰的,还有福美来背后的海马 汽车 。

巅峰期的海马 汽车 ,年销量达到21.6万辆,但是随后急转直下,到2020年,海马的年销量已经不足2万辆。到底是谁“杀死”了海马 汽车 ?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它的前身是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但是在成立之后,因为得不到美国福特技术支持,所以根本没有一款车型生产出来。1990年,马自达 汽车 经营不善,利润率较低,需要扩展新的市场,就这样,马自达和海马 汽车 一拍即合,成立了海南马自达,1990年,海南 汽车 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试制成功。此后,海马 汽车 出产了马自达323也就是后来的福美来,普力马等经典车型。

但是好景不长,长安 汽车 集团、福特 汽车 公司和马自达 汽车 株式会社在2006年2月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马自达 汽车 有限公司,海马 汽车 和马自达的合作中止,随后海马开始了自力更生的道路,海马3、丘比特、骑士、海福星、海马王子、海马M3、S7等等车型推出,但是海马 汽车 始终没有摆脱马自达的影子。2016年,海马 汽车 的销量达到了顶峰,年销量达到21.6万辆,但是此后销量断崖式下跌,2017年全年累计销售新车14.04万辆,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6.76万辆,2019年销量为29456辆,2020年销量只有17773台,不到巅峰期的10分之一,只能卖房维持生存。

海马 汽车 为什么会沦落至此?

1、产品缺乏竞争力

海马 汽车 之所以在2016年能够取得21万辆的销量,主要是因为SUV红利的影响,海马S5年销量破十万辆,但是海马 汽车 只要是凭借低价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哈弗、长城、上汽、广汽等等品牌都在推出SUV车型,海马 汽车 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2、模仿马自达,缺乏自主创新

海马 汽车 在和马自达分道扬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产品设计、宣传营销上刻意拉近和马自达的距离,比如说海马2的车型设计,非常类似马自达3,海马很多车型的宣传也会体现马自达的血统,随后,海马在自主创新和模仿马自达之间来回摇摆,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后继乏力。

3、业务分散,不够聚焦

海马 汽车 集团旗下包含房地产、商务会馆、物业公司、金融投资、小额贷款等业务,在卖车赚了一点钱之后,海马就开始投资副业,这也导致,海马 汽车 对于核心业务不够专注。

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海马 汽车 从年销20万辆,一步步跌落到年销不到2万辆,从一个大有希望的自主 汽车 品牌,到如今沦落到卖房求生,其实并不值得同情,海马 汽车 就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被淘汰也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对于一个车企,产品力是立足根本,而海马 汽车 在技术落后吃老本的情况下,旗下车型日益老旧,产品力相对边缘化。

在“聚焦战略”之下,海马一度专攻SUV市场,然而其旗下产品中,除了S5和福美来拿得出手,其余皆乏善可陈。而近年来,福美来月销仅有几百辆,S5自2017年改款后,“减配不减价”彻底磨光了消费者的好感,月销也不过千辆,还频频爆出质量问题……

相较之下,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如吉利、长安等就能将车型性价比与更新速度双管齐下,而海马平均一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核心产品又到了生命周期晚期,也难怪消费者对海马 汽车 的品牌认知度日益不足了。

—提起海马 汽车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海南马自达这个名字。作为一家具有三十年 历史 的自主品牌,海马 汽车 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早年靠着和马自达合作起家,如今却陷入了转型苦难和巨大亏损之中。在竞争激烈的 汽车 市场里,海马今年的销量成绩到底如何?未来能否靠着发展新能源力挽狂澜呢?

依靠马自达起家,海马得以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 汽车 制造厂刚刚成立,此时的海马 汽车 正面临有厂无产的窘况。没有技术和设备导致海南 汽车 制造厂无法生产 汽车 产品,恰好日本马自达急于寻找和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双方在一番接洽之后一拍即合,在1990年推出了首款产品——以马自达929为基础的HMC6470。

可以说,这款产品正式开启了海南 汽车 制造厂和日本马自达长达数十年的蜜月期,后续引进生产的第六代马自达323以及初代马自达MPV让其得以进一步开拓市场。但由于海南 汽车 制造厂的产品无法在全国投放,到了1997年,海马不得不投入一汽的怀抱,但即便如此,海南 汽车 制造厂却没有得到一汽的技术支持。最终还是只能再次向日本马自达寻求合作。

产品趋于老旧,竞争力逐年下降

2001年,一汽马自达主打紧凑型MPV市场的首款产品普力马正式上市。截止2001年底,海南马自达产销的普力马已经超一万台,这个成绩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也正因如此,到了2002年3月,马自达才有信心引入第八代马自达323,并被命名为福美来。福美来的推出迅速取得了市场的认可,这款三厢轿车产品也让海南马自达这个名字红遍了全国。

到了2005年,一汽和马自达合作国产马自达6,这也意味着海南马自达被抛弃。此后海马换标成为自主品牌,靠着福美来和普力马的平台推出了不少车型,但始终没有跳出马自达的影响,产品也在小修小补中趋向老旧。此后虽然也推出过像海马骑士和海马王子等车型。但终究没能再像当年那样到达巅峰,海马的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

新能源昙花一现,未来之路消极

2010年2月,海马郑州成立电动 汽车 事业部,这也意味这海马开始向新能源市场转型。但实际上,首款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海马3 HEV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此后跟进的海马E3和海马爱尚EV无论是产品力抑或是销量,都与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用着不小差距。

今年的前11月里,海马 汽车 累计销量仅有6.2万辆,同比下降49.8%,这与此前定下的18万辆的销量目标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公开数据显示,海马 汽车 前9个月亏损4.77亿,同比降660.27%。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海马 汽车 的市场表现没有好转现象,其后续发展或许将会愈发坎坷。

小结:纵观海马 汽车 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早依靠马自达起家和发迹,再到自主造车转型新能源,海马的成功让人羡慕,转型带来的副作用也给业界带来不少启示,希望未来海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扭转当下的局面!

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有些人就是这么优秀?

海马 汽车 的起点其实比一般的自主品牌要高,人家好歹也是海南省人民政府跟马自达合资起步的,先发优势比吉利长城都要好。

现在呢?长城 汽车 是千亿营收规模,吉利年销量破百万,海马2017年销量才14万多台,哎……

其实海马 汽车 2016年还是有盈利的,盈利了2亿多,2017年则亏了10亿多。海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恕我直言,合资是换不来真技术的,海南省跟马自达合资的那些年不过是代工而已,而且一直拿不到车子的准生证,海马马自达生产的车只能在海南省流通。

后来一汽不怀好意地过来勾搭,说我们联手啊,你挂我名下,准生证的事就解决了。结果,一汽那几年没有向海马 汽车 提供任何帮助,每年还从海马 汽车 分走不少红利。后来一汽更是直接跟马自达勾搭在了一起,海马痛失合资对象。

为了解决准生证的事,2007年海马收购了郑州轻客。为了摆脱一汽,2008年还完一汽5.7亿元之后终于开始自己独立造车了。那么从2008到现在, 汽车 业的黄金十年的大势是很好的,海马每年也有盈利,虽然不多,但还算个小康水准。

到了去年,长期缺乏核心技术的弊端暴露了出来。2016年的时候海马年销量还能超过22万辆,到了2017年,大幅下跌到14万辆。缺乏核心技术,最明显的就是产品力不行。新品少,旧款车型竞争力不足,销量不下跌就怪了。轿车方面,我不说,你可能都想不起来海马有什么轿车对不对?自主轿车本身就很难突围。

SUV方面,海马S5虽然整体还不错,但自主SUV场都杀红眼了,海马S5虽说还不错,但大势已去,已经翻腾不出什么浪花了。

有时候,不是你跑得慢,是其他人实在比你快多了。

另一方面,海马管理不善也造成了如今的窘况。海马2017年去年的成本里面,管理费用达到了12.57亿元。这什么概念呢?体量是海马2倍的众泰 汽车 ,去年管理费才8.8亿元。海马对此的解释是,有研发项目终止了,所以导致管理费大涨。研发项目终止……这明显的战略失误,这还能说啥?

一声叹息!

在车企相继竞争的年代,一些车企活的很滋润,一些之前主流的车企逐渐的被边缘化,根据各大车企公布财报来看,其中有不少车企出现亏损,当然从公布的财报上面去看,比亚迪2020年营收达1565.98亿元还是比较抢眼的,同时也有一些车企出现亏损,海马 汽车 2020年亏损超过10亿元,众泰 汽车 ,去年亏损90亿等,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汽车为何成为自主品牌边缘品牌?

海马一年亏损达10个亿,无疑说明海马 汽车 过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落魄”。而这种被边缘化是什么造成的结局?这或许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成为自主品牌的边缘品牌和海马 汽车 自身的实力以及车辆的市场定位有关系,以车辆的定位来看,海马 汽车 旗下的车型有点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从车辆的造型上面去看,和目前主流的一线国产车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外观上面也好,还是车辆的内饰设计上面,海马 汽车 还是比较保守,不够激进,加上现在很多的车子在设计的时候都是走年轻化路线,海马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些差距。而外观设计上面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海马只能继续吃老本。

另一方面这几年海马 汽车 推出的产品来看,几款车型升级都是不痛不痒,并没有叫座的卖点。也没有足够的卖点,迎合消费市场上面没有一定的竞争力,加上在研发和设计上面的短板,都导致了海马品牌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品牌。

一年亏损10个亿,海马路在何方?这或许是海马 汽车 最值得反思的问题。未来随着海马 汽车 的转型它与主流的自主品牌能否缩减距离、甚至赶超?一切都是未知。

海马 汽车 之所以沦落到此地步,说到底,还是不注重技术,不着眼未来造成的。

海马 汽车 成立于1988年,早年合资马自达,总资产曾高达164亿元,直属员工1万多人,年收入近200亿元,累计纳税170多亿元。可谓是风光无限好过。

只可惜犯了很多自主车企的老毛病,赚钱风光时,并没有在 汽车 制造技术领域有太多投入,也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积累。从19年海马累计卖出400套海口房产自救可以看出,海马赚钱时,在消费,在想办法囤积资产,而不是投入到技术研发。可惜这不是北京,上海或深圳的房产,400套房产也仅仅获利2亿,使海马19年出现短暂的扭亏为盈。

如果当初将这些资产投入到 汽车 技术研发领域,现在的海马 汽车 ,肯定不会是这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参照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企业前期, 汽车 技术和设计不够好时,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都投身于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企业的收购投入。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比亚迪收购日本 汽车 模具厂,比亚迪挖来奥迪设计总监等。这些专注 汽车 专业技术和着眼企业未来的举措,使得吉利和比亚迪在自主 汽车 品牌中,越走越好,车辆品质也越来越接近和超越合资品牌。最终得到了市场的热捧。

汽车 是个大的集成体,最重要的是技术的集成和积累。做 汽车 ,说一千道一万,要沉得下来心,才能做大做强。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峰的过程,到达顶峰后开始大浪淘沙,重新洗牌、优胜劣汰是永远的行业规则, 汽车 行业的重新洗牌和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手机业重新洗牌是一样的,我们曾经经历过了手机业的优胜劣汰,曾经的波导、TCL、夏新、中兴、…甚至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和不可一世,。当行业台风刮起的时候,猪也能飞起来,当风住的时候就显出来了谁是猪,谁是雄鹰,

当有更强品牌不断创新上进的时候,那些靠吃行业红利、靠行业台风刮起的不求上进的猪终将摔下来, 汽车 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看到力帆、众泰、猎豹、幻速、中华、包裹海马都曾辉煌过,但他们成了 汽车 行业第一批淘汰梯队,接下来应该还有更多的 汽车 品牌成为波导、TCL,甚至北汽、一汽都在劫难逃, 汽车 届早有人预言国产品牌将来剩余的不会超过5家,这将是一个不远的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我没有买车啊,所以说对车辆还是不是太了解的。那么,我觉得我能以一个潜在的,购车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还记得2011和2013年这段时间,当时沈阳很多人都是喜欢开海南马自达的。总是能听见一些人谈论“马六”什么的,说结婚的时候整一排“马六”也挺不错啥的。那个时候,才逐渐的在脑海中,有了海南马自达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没有开海南马自达的。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身边的朋友一般都是本田、比亚迪、大众、现代、丰田、尼桑、别克等各种类型的车辆。但是开海马的还真的就不常见了,我也没有细问过这件事。

说实话,现在海南马自达的宣传力度不够。我在沈阳地区生活,基本看不到关于海马的宣传。假如说我去买车的话,可能我就会选择一些常常听见的车辆。比如说大众什么的,因为他们不仅是在宣传车辆更新换代的消息,还会大概告诉我每个月月供多少,我能做到心中有数。就算我没有做好决定,最起码大众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备用选择吧?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对车辆的认识没有相关领域或者喜欢车辆的人那样的专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看到的是什么?我看的就是价格、空间、油耗、质量和售后而已。其他的对于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我们能看的懂吗?肯定是不明白的,所以说谁给我们介绍的多,我们对谁的了解就多了一些。

可能会有人,那你自己去搜索了解啊?我主动去了解的话,那范围就会非常广泛了,什么车我都想着去看看,对吧?同样花20万买车,我要在各个类型中做好对比,在我自己的了解中,必然不会以专业的角度去了解车辆。就算是名气小的车,也是有优势的,那么这样的优势谁告诉我?是不是 汽车 厂家和经销商?

所以说,不仅是海南马自达,其他企业也是一样!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出发,想着如何去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长久的生存下去。如果,还是这样的话,那么亏损的可能不仅仅是10亿的问题,关门大吉也不是不可能。

我对车辆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作为一名 汽车 领域的“小白”,我只是一个消费者,要是我买车的话一定是这样的,假如说海南马自达能够让我了解了,相信了,那么我就会去购买,毕竟,车对于我来说只是代步而已。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汽车有智慧王得源:马斯克的疯狂一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