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燕策二

卷三十·燕策二

3838px 2025-04-11 信息 106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 秦召燕王章

卷三十·燕策二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若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那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国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若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衍,以济西委于赵。(赵)[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嬴]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埊、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燕反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二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章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君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守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出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今]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王(日)[旦]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雠,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

 ?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为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埊,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

 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攻齐,败之。

 三 苏代为燕说齐章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四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章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闻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埊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

 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苏子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燕得甲首二万人。苏子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请自归于吏以戮。?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

 明日又使燕攻阳城及狸。又使人谓闵王曰:?日者,齐不胜于晋下,此非兵之过,齐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阳城及狸,是以天幸自为功也。王复使苏子应之,苏子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王曰:?善。?乃复使苏子,苏子固辞,王不听。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燕人大胜得首三万。齐君臣不亲,百姓离心。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

 五 苏(代)[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苏(代)[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鄮臣。臣之所(重)处重卵也。?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刬者也。上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子)下苟无死,女无不为也,以女自倍,可也;与之言曰?去燕之齐?可也,期于成事而已。?

 ?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齐数出兵,未尝谋燕。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埊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大(马)[駴]而不言燕。

 ?今王又使庆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则臣请为王事之。王欲醳臣,剸任所善,则臣请归醳事。臣苟得见,则盈愿。?

 六 陈翠合齐燕章

 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

 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陈翠曰:?无害也。?遂人见太后曰:?何臞也太后曰:?赖得先王雁、鹜之余食,不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于齐也。?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埊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七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章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而有齐人仕于燕者,昭王召而谓之曰:?寡人且与天下伐齐,旦暮出令矣。子必争之,争之而不听,子因去而之齐。寡人有时复合和也,且以因子而事齐。?当此之时也,燕、齐不两立,然而常独欲有复收之之志若此也。

 八 燕饥赵将伐之章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无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说,乃止。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地。

 九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章

 昌固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赴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区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齐王逃遁走莒,仅以深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也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愿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十 或献书燕王章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致相索,智固不如车士矣。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为也,山东之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之熟虑之也。

 ?山东相合,之主者不卑名,之国者可长存,之卒者出士,以戍韩、梁之西边,此燕之上计也。不急为此,国必危矣,主必大忧。今韩、梁、赵三国以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也,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久伐韩,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亡。臣窃为王计,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戍韩、梁之西边。山东不能坚为此,此必皆亡。?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十一 客谓燕王章

 客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众,犹鞭筴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燕王曰:?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苏子曰:?请假王十年。?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南使于齐。

 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筴也。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埊,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偃,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齐王曰:?善。?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

 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

 十二 赵且伐燕章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王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十三 齐魏争燕章

 齐魏争燕。齐谓燕王曰:?吾得赵矣。?魏亦谓燕王曰:?吾得赵矣。?燕无以决之,而未有适予也。

 苏子谓燕相曰:?臣闻辞卑而币重者,失天下者也;辞倨而币薄者,得天下者也。今魏之辞倨而币薄。?燕因合于魏得赵,齐遂北矣。

1. “乐毅伐齐”文言文全篇翻译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十分骄傲,想自立为天子。

燕王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更加富足,于是他和乐毅商议进攻齐国。乐毅说:“齐国称霸已久,根基丰厚,地广人多,我们不易独力攻打。

大王如果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国及楚、魏三国。”燕王便派乐毅约定赵国,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再让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

各国苦于齐国的骄横暴虐,都争相赞成参加燕国的攻打齐国的战争。燕王调动全部兵力,以乐毅为上将军。

秦国军官斯离率领军队连同韩、赵、魏联军也前来会合。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

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大军发动进攻。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人力进行抵御,双方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国军队大败。

(乐毅)便派魏国军队进占宋国旧地,布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直入继续追击溃败的齐军。

剧辛劝说道:“齐国大,燕国小,依靠各国的帮助我们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地攻取边境城市,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现在大军经过城镇而不攻占,一味(孤军)深入,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只能结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

乐毅说:“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遇事)不与下属商议,又罢黜贤良人士,专门信任阿谀谄媚小人,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

内部发生动乱,齐国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痛改前非,体贴臣下并抚恤百姓,我们就难办了。”

于是下令进军深入。齐国果然大乱,失去常度,齐湣王出逃。

燕王亲自到济水上游去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燕王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进攻其余未攻下的城市。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良,下令军队不得进入昼邑周围三十里。

又派人邀请王蠋(前来议事),王蠋辞谢不去。燕国军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在昼邑屠城!”,王蠋叹息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国破君亡,我不能使他们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一死!”于是把脖子系在树枝上,纵身一跃,自尽而死。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大小城市望风崩溃。

乐毅整肃燕军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致以荣誉礼待。还放宽人民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齐国人民都十分喜悦。

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 荀况评论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

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这样的君王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急化,他(君王)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 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则必然灭亡。

2. 历史上有哪个是君主是一味听信他人话从而误国的(急需)

1.楚怀王:《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2.赵孝成王(赵王迁):《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赞》“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3.燕惠王:《乐毅传》“”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闲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闲,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3. 如何寻名人——乐毅的资料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汉族人。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

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

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

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

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

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

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

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

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

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

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

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

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

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

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

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

4. 跪求《史记》中《乐毅列传》主要内容,一定要100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正义今定州。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集解徐广曰:“属常山。”○索隐地理志常山有灵寿县,中山桓公所都也。

□正义今镇州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索隐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至赵武灵王又灭之也。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集解徐广曰:“赵有沙丘宫,近钜鹿。”

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正义说苑云:“燕昭王问於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社稷危,存之有道乎?’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

今王将自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才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理以求臣,则人臣之才至矣;北面等礼,不乘之以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才至矣;西面逡巡以求臣,则师傅之才至矣。诚欲与王霸同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

’於是常置隗为上客。”以招贤者。

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眛○索隐莫葛反。於重丘,○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

□正义在冀州城武县界。西摧三晋於观津,○索隐地理志观津,县名,属信都,汉初属清河也。

□正义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

闵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集解徐广曰:“嚪,进说之意。”○索隐嚪音田滥反,字与“啖”字同也。

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闵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索隐护谓总领之也。

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闵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集解徐广曰:“属齐。”

○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齐郡。□正义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

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正义即墨今莱州。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索隐燕将姓名也。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

○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

战国策“望”作“蓝”也。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正义沧德二州之北河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正义乐毅见燕昭王有自高尊世上人主之心,故假魏节使燕。

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正义杜预云:“父兄,同姓群臣也。”

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

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

5.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列传第二十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

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wei以招贤者。

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当是时,齐湣min王强,南败楚相唐眛mei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

湣王自矜jin,百姓弗堪。○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

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dan说秦以伐齐之利。○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

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

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zi。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ju。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

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

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xiang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

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

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卷三十·燕策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